中国奢侈品的机会来了:从“酱香拿铁”聊到潮汕美食
好多年来,许多人一直在吐槽:中国没有奢侈品,中国没有百年老店。
看这两天刷屏的“酱香拿铁”,我们可以看到,机会来了。
奢侈品何时有?
一切“高贵”,都源于共识的形成,源于崇拜和向往。只要没法获得全民推崇,再古老的传统文化,再美好的事物,也会被人们认为一文不值。
有些人在聊到中外差异时,总是选择性地忽略中国和欧美发达国家发展阶段的差异,把这种差异说成民族间差异,然后衍生出中外对立,或者是民族文化问题——比如所谓的“丑陋的中国人”之类。这种自卑、或者自省到病态的思潮算是上一个百年的特殊情况。
这种病态,产生了一种现象:精英崇洋媚外、大众一边羡慕一边仇外。
接纳、热爱自己的文化,也不讳言它的问题,这才是社会成熟的真正表现。
经济内循环的建立,需要有真正的国产品牌出现,而品牌文化的形成,是品牌背后的人、品牌要面向的人的集体成长——即是对共同文化记忆的推崇。
不然,中国的生产者,都只能去把国外的东西搬运来中国,满足人们的崇洋媚外,或者把中国的产品贴上外国的标,“出口转内销”。而中国真正有能力的消费者,则是主动跑到国外去疯狂扫货,当别人的韭菜——也许他们买到的许多也是中国的产品,但利润大多就留在了国外。这是我们过去几十年看到的怪现象。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元素、国产元素还会持续被发掘出来,这是我们这代人的机遇和使命。
中国的奢侈品会有的,中国的百年老店会有的,只是需要时间,还需要一两代人。
茅台是不是唯一的?
有人认为茅台是因为稀缺和特权联想,才产生了其特殊的品牌价值,不能等同于普通的“奢侈品”,也有人认为茅台是特殊的、唯一的,它的成功不代表其他品牌可以成功。
这里我要说明,欧洲奢侈品的源头就是皇室和贵族,茅台的兴起其实也跟他们一样。古代白酒并不是什么好东西,只是穷苦劳动人民喝的一种饮料,而古代的贵族喝的其实是黄酒。但是我们移风易俗,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白酒就成了最好的东西,这很合理。
对于奢侈品来说,产品的质量和审美只能算品牌的表象,人们真正享用的还是品牌的“心理附加值”:享受它倍有面子,甚至是用不起、用不到它没有面子。
中国像茅台一样具有稀缺性、高贵性的东西其实还有很多,而且它不一定是源于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阶级,有一些还是来自于地理上、传承上的“特权”。
以潮汕美食为例
这一方面,作为一个潮汕人,我近几年是颇有感触的。就在10年前,我们一群伙伴还经常一起讨论“如何让潮汕的美食走出去?”,讨论往往无果而终。也有一些同龄人在努力做尝试,基本以失败告终。
但是过去几年,潮汕牛肉火锅火遍全国,号称“潮汕毒药”的生腌吸粉无数,潮汕卤鹅登堂入室,潮汕特有的油柑和橄榄、黄皮都被榨成了汁给全国人民喝,潮州的凤凰单枞“鸭屎香”成了各大奶茶店的标配,潮州特有的“甘草水果”成了各大城市水果店的通用招牌…
其实像这样的好东西,潮汕还有非常非常多,《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说“潮汕是中国美食的孤岛,保留了秦朝以来的各种美食”。这个评价是不过分的。
我总结了几个潮汕美食丰富的原因:
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潮汕有新鲜的食材,山珍海味俱全;
临近热带,潮汕本地的香料资源丰富,正宗的潮汕菜,几乎每道菜都有其特定的一两碟蘸料;
还是因为地理位置,潮汕人汇集了中原、闽南、广府、客家、东南亚的各种饮食传统,首先潮汕人多数迁徙自闽南,又处于韩江下游,传统上上游的客家人许多都到下游的潮州府城做生意,他们会带来客家的饮食文化,同时行政上属于广东省,也深受广州城的广府文化影响,潮汕在东南亚的华侨很多,历史上往来频繁,带来了非常多的东南亚饮食文化,多种文化交融汇成了现在的潮汕饮食文化,比如大家熟知的潮汕牛肉丸,前身其实是客家的猪肉丸,而潮式肠粉源于广式肠粉,沙茶酱源于东南亚的Sate……
因为地处偏远,“省尾国角”,离朝廷也远,历来是朝廷贬斥官员的目的地,还有一些因战乱南迁的大家族的目的地,这样形成的一个文化传统就是敬天爱人、享受生活,潮汕人特别能对美食进行改良创造,这也就用上了前面几个优点。
现在,因为交通发达、冷链成熟,加上人们追求健康生活,以前没有机会吃上新鲜食材的内地也同样有了条件,像潮州菜这样的美食文化自然就迎来了春天。我们本地上从小享受的“特权”也就成了一种奢侈品,正在被发扬光大。
中国地大物博,传统绵长,像潮汕这样的传统宝库还很多,相信它们都会有机会被挖掘出来,成为品牌文化的内涵支撑。
代际变迁
百年里我们“西风东渐”进行了现代化改革,上一波潮流还没适应,新的一波潮流又来了,整个社会应接不暇。我们几乎用了两三代人的时间度过了欧美发达国家五六代人经历过的生活变革。
我以前觉得,虽然我们的中小城市还在“发展中”状态,但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就已经进入了发达国家的状态了。但现在我发现这种观点是有大问题的:所谓“发达”,不只是高楼大厦,不只是科技和繁荣,更重要的是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们的教育水平、生活态度、社会的财富分配情况、社会规则的稳定程度等等……都已经进入成熟和稳定了。
70几年前,我们整个国家打碎了重来,移风易俗,制度改革,文化传承几乎打断,世家大族一律打碎……今天的一线城市,即使再发达,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还是一个“年轻人”的心态。
许多人嘴上老挂着我们有5000年的历史传承,日本、韩国拿一些从古代中国学习、模仿过去的东西申遗就很敏感。但从传承的角度上讲,这些年来,我们的民族就如同小儿拿着金饭碗,根本没有能力、没有意识去保护和用好这个金饭碗。
这怪不得别人来争、来抢,承认我们的传承中断也不丢人。我们的发展和重建是需要时间的。不能要求一个几十年的文明体,像几百年的传承一样成熟。
一两百年前,被洋枪洋炮一下打懵了,那时候主要讨论的是“中国有没有可能实现现代化”、“黄种人是不是真的不如白种人”这样的问题,所以那一代的精英前辈们倒洗澡水差点把小孩也一起倒掉了。
经过这些年,我们差不多集体找回一些自信了,所以现在才有机会讨论自己的文化哪些是糟粕、哪些是瑰宝,这样才会有真正的传承,才会有“百年老店”,才会有奢侈品。
实际上,许多人还留着余毒,还没搞明白,还在拼命地给自己贴金而不顾客观事实,拼命地非要无条件证明自己。在匮乏资源、匮乏自信、匮乏安全感时代长大的那一代人,他们在青少年时期形成的价值观,到了他们七老八十也很难改变的。
所以我们期待自己的“文化复兴”、“民族自信”、“国产品牌崛起”,都是需要一个代际交替的。有一些企业的成功,与其说他们做对了什么,不如说他们坚持和等待,他们只是一直在那里静静地等那必定会吹来的风吹过来。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行者慎思”。作者陆树燊,行者慎思科技咨询、慎思学社创始人,微信创始团队成员(微信:shensinside)。
延伸阅读:我几年前的一篇文章《中国离真正崛起还有多远?》
题图由ChatGPT+Midjourney生成,以本文标题为基准prompt,图片prompt为:“For the cover of "The Opportunity for Chinese Luxury Goods: From Soy Latte to Chaoshan Cuisine", envision an artistic image. At the center, a delicate cup of soy latte with rich frothy bubbles emitting an intoxicating aroma. Beside the cup, elegantly placed are Chaoshan delicacies such as beef balls, fish balls, and pancakes, exuding the scent of freshly cooked delights. The combination of these elements ingeniously bridges traditional and contemporary, echoing the diversity and profound cultural roots of China's luxury market. The backdrop reveals a luxurious shopping center, indicating the booming luxury market in China. The color palette embraces shades of gold and bronze, evoking a sense of opulence and classicism. Shot with a Canon EOS R5 camera, paired with an RF 50mm f/1.8 STM lens. Settings include an aperture of f/4, ISO 100, and a shutter speed of 1/250 sec, ensuring the image's clarity and vibrant colors. --ar 16:9 --q 2 --v 5”